近年来,米脂县紧紧围绕建设榆林南部经济强县这一目标,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战略为突破口,狠抓盐化工工业园区、新农村、基础设施和特色文化旅游名县的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协调、健康、跨越式发展。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预计可达10亿元,是2002年的3.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2.37亿元,较上一个五年翻了两番;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900元增加到2007年的2400元。据最新公布的全省93个县域监测结果,米脂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排名跃升至全市第8位、全省第56位,成为全省发展最快的县区之一。
工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该县围绕资源活商兴工,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强县与富民良性循环的发展思路,依托丰富的地下资源,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岩盐、天然气等资源开发与转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不断延长产业链,做大工业强县的文章。县上领导采取走出去招商的办法,组织工业、计划、环保等部门赴河北、山东等地考察盐化工项目,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寻找商机。同时县上出台多项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并吸纳民间资本,鼓励、扶持民营企业参与盐化工及其上下游产品的开发,先后引进和实施了一批具有支撑性和带动力的工业项目。金泰氯碱公司投资13.5亿元建成年产1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长庆油田公司总投资2.1亿元,年产15亿立方米天然气处理厂项目,于今年9月建成试产,并向城区部分居民供气。龙镇张家湾盐井勘探、东山梁载能工业区道路建设等工程全面启动,氯碱项目二期工程年产24万吨聚氯乙烯、20万吨烧碱、60万吨水泥(一期20万吨)、5万吨氯酸钠、120万吨工业盐等前期项目均取得进展。此外,该县民营经济经过多年的扶持和培育,已初步形成以服装加工、建筑建材、铸造产业、小杂粮加工以及汽车营销运输等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新农村建设后劲十足。该县在深入调研、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坚持以“五个一”工程为主导,充分发挥全县农村农业工作“一面红旗十朵花”和17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带动作用,突出发展畜牧、林果、小杂粮、劳务等优势产业,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等办法,打造出高西沟生态旅游、柳家洼果品、牛沟村养猪、巩家沟村葡萄、孟岔村红枣等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一村一品”名村,并着力打造“米脂小米”特色品牌,建设5万亩小杂粮示范基地,组建“米脂小米”专业合作社,初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和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
该县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几年来,全县新建、加固淤地坝960座,建设基本农田3.5万亩,为12个乡镇、232个行政村新修通了油路;年均输出劳务3.2万人,实现收入1.5亿元,占农民收入的45%;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375万元,建设重点村94个,使5.4万低收入人口脱贫。
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该县着力改善生态人居环境,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县上确立“以城市经营城市”的理念,不断整合资源,坚持“河东河西一个城”的长远发展目标,规划建设县城“一轴”、“两区”、“一廊”、“一圈”的城市新框架,即建设以无定河为城市发展轴,河东河西两个城市发展区,无定河西岸的绿色走廊,城区、周围山体的生态绿化圈,并于今年8月启动了投资1500万元的滨河公园二期工程,新建成的公园将分为运动娱乐、文化展示、休闲观赏等景区。县上投资1000万元的城市防洪、排洪改造一期工程已完工;投资2000万元的无定河西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融资5000多万元的“貂蝉商业步行街”和旧体育场改造开发项目也正在紧张的建设之中。同时加大对城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的整治,先后投资近百万元,完善了交通标识、路灯、排水和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喜人。该县不断挖掘和充实地方文化内涵,全面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品位,努力壮大地方文化产业规模,积极开发以李自成行宫、县城窑洞古城为代表的古城文化旅游区,以杨家沟中华民俗村、革命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区,以姜氏庄园、常氏庄园为代表的窑洞庄园旅游区和以高西沟、柳家洼为代表的农业生态旅游区。同时,县上加快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的步伐,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投资1400多万元完成了李自成行宫、杨家沟革命旧址维修工程和姜氏庄园的征购工作。今年,该县还以李自成纪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旅游产品的策划包装和推介力度,着力打造米脂旅游文化名片,推进特色文化大县的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