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 米脂婆姨网—米脂婆姨网络公司 > 新闻 > 行政区划 >

神奇的杨家沟—折雄才

时间:2016-08-09 09:43来源:未知点击:
 杨家沟 位于米脂县城东南20公里处。这里是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时期的“小北京”、“中南海”,也是陕北最大的地主家族——杨家沟马氏地主家族庄园的所在地。
    神奇的杨家沟发生了两个奇迹:一个家族的命运在此得到改变,从而变得兴旺发达,是马氏地主的转运之地;一个民族的命运在这里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从此走向全国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命运的扭转乾坤之地!
毛主席离开杨家沟时,深情地对送行的群众说:“杨家沟是个好地方。”
现如今,杨家沟已成为马氏家族文化的象征,也成为革命旧址的重要标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人们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体味博大精深的地主庄园文化,领略厚实豪放的黄土风情,观赏独树一帜的窑洞建筑艺术的理想之地。
    革命文化:
    1947年11月22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代号为“亚州部”的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来到杨家沟。在这里,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毛泽东主席作了题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重要报告,确定了中国革命从战略防预转入战略反攻的重大决策,研究讨论了政治、军事、经济、土改等一系列问题,制定了“十大军事原则”,向全党发出了伟大的号召:“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战争和西北战场,召开了中共中央前委扩大会议、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军事会议、东渡黄河动员大会等重要会议;在这里,开展了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解决和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全军开展了新式整军运动,通过诉苦、三查等形式,统一了全军的思想,激励了广大官兵的革命士气;在这里,毛泽东主席从事了重要的革命理论研究工作,撰写了四十余篇光辉文献,仅编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就有《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十一篇,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出了光明的道路,为新中国的建立制定了政治、军事、经济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杨家沟的曙光照亮了陕北的沟沟岔岔,照亮了全中国的解放事业。杨家沟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取得光辉胜利的标志点,是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是中国革命的转折地,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杨家沟革命旧址主要包括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中央前委扩大会议、庆祝宜川大捷大会和东渡黄河动员大会旧址;以及政治部(廖志高旧居)、新华社(范长江旧居)、西北局(习仲勋旧居)、陕西省委(马明芳旧居)、公安处(周鑫旧居)、情报局(胡备文旧居)、通讯班、解放日报、广播电台、保卫科(慕风韵旧居)、供销科、战地医院、印刷厂等革命旧址。
    地主文化:
    杨家沟马氏地主,同一始祖的后代在同一村庄内,经过近三百年的世代经营,发展成为有数十户地主的庞大集团,形成杨家沟独特的封建地主经济文化。全村共有270多户人家,马氏地主就有72户,在绥、米、佳、吴、清及延安等广大地域内,拥有土地数十万亩。1942年中共中央米脂县杨家沟调查中指出“杨家沟是全国罕见的一个地主经济集中的村庄”“陕甘宁边区的杨家沟,以有马光裕堂而闻名陕北”。以农为本,耕读传家,好义可风,乐善开明,是马氏地主集团的指导思想和鲜明的特色。自设堂号,以堂为名。民国十八年,陕北大灾,马醒民在灾荒之年兴建“新院”,以工代赈,历时十年,缓解了许多贫民的生活困难。毛主席、党中央到杨家沟后,他又将“新院”捐赠给国家。抗日战争期间,马氏地主集团积极响应减租减息政策,仅光裕堂给三五九旅赠送粮食1700石。关于杨家沟马氏地主家族,最重要的调查研究成果是1942年中共中央《米脂县杨家沟调查》。该调查揭示了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奥密,成为国内外研究封建地主经济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被誉为东方的“资本论”,为毛主席、党中央制定正确的土地改革政策,夺取解放区和全国土地改革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资政作用。
    教育文化:
    “开明进步办学堂,英才辈出洋财主”,这是陕北民众对杨家沟马氏家族深刻的文化印象。“耕为本务,读为荣身”是马氏地主的耕读传家思想。早在清康熙年间,马云风就创办家塾,延请西席教子学文,这不仅使马云风的子孙全部脱盲,并且都封妻荫子,光宗耀祖,为当时落后封闭之陕北农村的文化奇观,为马家的兴旺发达,奠定了厚实的文化基础。清道光年间,马氏七世马嘉乐创办了3所私塾,使马家子孙、亲朋子弟和邻村孩子都能读私塾求功名。光裕堂的五子十一孙均有官职品衔,其中正四品2人,从四品2人,从五品3人,因功赏戴花翎者2人,还有知县、主事等。25个曾孙中有18人取得功名或官职,3人出国留学,其余均上过私塾。1915年,同盟会会员马师承回杨家沟开办了陕北地区最早的女子学校,给马家女儿、媳妇取了名字,送进学校学文化。因为马氏女子上学早,使马家的女子胜儿男,展现了“米脂婆姨”的时代风采。
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经营了几百年的马氏地主集团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知识改变了马氏家族的命运,使马氏家族获得新生并更加繁荣昌盛。原西北大学校长、教育家马师儒,原延安大学校长、教育家马润之,原陕甘宁边区米脂中学校长、延安行知中学校长马济川,原《人民日报》编委、《光明日报》副总编马沛文,原《西安晚报》总编马汉卿,原国务院财委办公厅主任马豫章,电力及自动化专家马师亮,纺织专家马师尚,老一辈无产阶革命家马明方等英杰都曾读于马家学堂。据90年代不完全统计资料,仅马光裕堂一支,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突出成就者167人,厅局级以上143人,高中级职称155人,大专以上学历348人。而整个马氏家族的后裔,人才济济,遍及中外。
   建筑文化:
    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皇居要看故宫,房子要看乔家(祁县乔家大院),窑洞要看马家(杨家沟马氏地主庄园)。”
杨家沟马氏庄园以扶风寨为主,占据数十个山峁沟渠,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全国最大的地主家族集团拥有的最大的窑洞庄园,极具历史、艺术、学术研究价值。庄园以窑洞为主,其建筑形式主要是陕北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倒座厅房”窑洞四合院。规划建设有龙眼(南北炮台)、龙角(观星台)、龙嘴(圪凹水井),“新院”为“九龙口”。代表马氏庄园营造最高水平的本村留日学生马醒民1929年亲自设计监修的私宅──新院。新院坐落在“九龙口”山峁上,暗喻九条龙,穿廊挑石明雕石龙八条,无独有偶,历史在这里巧合,新院成为天子骄子──毛泽东的旧居。新院将西方建筑风格和陕北窑洞建筑文化巧妙的融为一体,既体现了西方建筑之典雅,又反映出陕北窑洞建筑之雄浑,堪称中西建筑风格结合的典范,为中华民族窑洞建筑之瑰宝。扶风寨南北城墙均建成双套城墙,各设两道城门。南城门为“骥村”门和“扶风寨”门。扶风寨对外寨墙高耸,城门威严,严于防范;对内则民居古道、供水排水、讲堂祠堂、戏院广场,统一规化,依山造势,功能齐全,俨然如欲建万世之基的小社会。
    黄土影视拍摄基地:
    凭借深厚的革命情结、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地域色彩,米脂已成为各类艺术家采风摄影和影视厂家拍摄取景的创作基地,杨家沟更被誉为影视艺术的天然摄影棚,以杨家沟为中心的黄土影视拍摄基地已初步形成,先后共有10多家制片厂和电视台,拍摄各类影视剧达20余部,其中不乏影响深远的重大题材和获奖杰作,被八一电影制片厂定为“影视拍摄基地”,为我县1号红色影视基地。
近年来以杨家沟为中心辐射周边的拍摄基地先后有《北斗》、《人生》、《大决战》、《那年十二月》、《延安颂》、《张思德》、《保卫延安》、《延安锄奸》、《血色浪漫》、《西安事变》、《盘龙卧虎高山顶》、《三十里铺》、《延安爱情》、《兰花花》、《解放》、《血色浪漫》、《知青》、《米脂婆姨》等近30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赢得了影视导演和各类艺术家们的青睐。
    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
    “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于2005年9月开始筹建,12月底正式建成,2006年6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馆匾是人民文学先驱矛盾的手书真迹,展馆共分9个展室和一个多媒体音像室,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了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这一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情操。
    “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建在原马氏家族的讲堂和祠堂,该院分为前后俩院,前院为1911年修建的“马氏讲堂”,后院为续建的“马氏祠堂”。这是一个颇具特色的陕北窑洞院落。纪念馆广场正中央树立着全国唯一的一块“劳动人民翻身纪念碑”,为国家一级文物。1947年3月7日(农历2月15日),河岔区2000多农民在这里召开了庆祝劳动人民翻身大会,他们为了纪念这次大会,表示对共产党、毛主席的感激之情,他们推倒了为豪绅树的“功名碑”,树起了劳动人民的“翻身碑”。




扫描二维码,关注米脂婆姨网—米脂婆姨网络公司微信公众帐号,获取最新资讯和优惠活动信息~
标签:
乐聚换:珠海网闲置物品嘉年华
精彩图文
米脂实行三三制始末
大美米脂
采访高西沟村支书记——姜良
珠海网小编探营珠海长隆海洋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