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 米脂婆姨网—米脂婆姨网络公司 > 新闻 > 行政区划 >

曙光辉映万代人—折雄才

时间:2016-08-09 09:43来源:未知点击:

       坐落在陕北黄土高原群山中的米脂县杨家沟革命旧址,原是陕北地区最大的地主集团──杨家沟马氏地主家族的百年窑洞庄园;现为著名的黄土影视拍摄基地;这里曾经是毛主席、党中央转战陕北时期的“中南海”。1947年11月22日至1948年3月21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代号为“亚洲部”的中共中央前委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随行官兵共计600多人,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了120个日日夜夜,中央机关设有:政治部、公安部、参谋部、后勤处、新华社、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保卫科、供销科、中央情报局、通讯班、西北局、陕西省委、印刷厂、运输大队等等。当时的杨家沟已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
 杨家沟有着辉煌的过去,更有今天精心的打造,她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家级荣誉: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我们举国欢庆建国60周年之际,又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明天的杨家沟在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下,一定会被建设的更具特色,这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将会辉映万代人。
      走进杨家沟,我们能真正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体味博大精深的地主庄园文化,领略厚实豪放的黄土风情,观赏独树一帜的窑洞建筑艺术。
      我们来到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旧址,这是一处清朝时期的窑洞四合院,明五、暗四、六厢窑、倒座待客厅,明五则是正面五孔窑洞,暗四则是左右两个小暗院内各有两孔小窑,也有暗二或暗六,都是表示暗院内窑洞的多少而言,六厢窑则是左右两边各有三孔窑洞,倒座待客厅则是与正面五孔窑洞相对的七间大平房,是陕北窑洞建筑的典型代表院落,东西对称的日、月门,象征着该院与日月同辉。一孔孔革命家当年住过的窑洞,默默的见证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战斗足迹,走进十二月会议旧址内,会场摆设的桌椅仍然依旧,正面墙上悬挂着著名画家原中国美院院长靳尚宜创作的一幅巨型油画《十二月会议》,画上的毛主席神采奕奕,巨手一挥,整个会场好像还在回响着主席那坚定而有力的声音: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那一阵阵掌声,像春天般的雷声,响遍了祖国大地,响遍了世界各国,这就是毛泽东主席在著名的“十二月”会议上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报告最后发出了伟大的号召: “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
      走出十二月会议旧址,经过日、月门和大门,来到毛主席、周恩来旧居“新院”的大门前,大门顶上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新院”地处杨家沟扶风寨半山腰,这是一个城堡式的大门,毛主席当年来到门前称:这是一个既懂军事又懂建筑的设计家。“新院”二字是主人马筑平亲自题写的,从内心深处表达出主人的美好愿望:新的院落,新的风貌,新的起点……一切从新的开始。
进入院内,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建筑,它就是毛主席和周副主席当年在杨家沟居住过的地方,也是马氏家族最有代表性的一个院落,他把西方建筑文化和陕北窑洞建筑文化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既体现西方建筑之典雅,又体现了陕北窑洞建筑的雄浑,堪称是中西建筑结合的典范,中华民族窑洞建筑的瑰宝。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周熙瑞,带着自己的研究生多次造访杨家沟,并著有《重回杨家沟》一书,称“新院”的建筑为:世界窑洞建筑首屈一指。
      整体院落后靠高山,前为130多米的高崖,状似腾龙的九个黄土山峁,承载着这处雄伟不俗的殿堂。马筑平出生于杨家沟马氏地主之家,上世纪二十年代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曾留学日本,专攻土木建筑,后因病回归故里,担任家族学堂校长。1929年陕北大旱,马筑平以工代赈,开始修建新院,自己精心设计,亲自监造,一改陕北窑洞一线齐的陈旧呆板建筑样式,建为三关两套,就是三面突出,两面缩进,若俯视观之,为一平睡的“山”字,意味着他的住宅、家业,就象泰山一样稳固;再看窑面设计,中间突出的为西方教堂式风格,意味着主人寄托着神的力量;左面缩进去的为日式风格,意味着主人留日学习的纪念;右边缩进去的为陕北窑洞建筑,意味着主人根在陕北,永不忘本;整体窑面上设置了八根通天柱,通天接地,天地合一。窑檐建筑更是民间独有,龙头螭虎(螭虎:传说中没有角的龙),精雕细刻,穿廊抱厦,搭檩飞檐,檐随窑转,回折连接,落落大方,让人看的心旷神怡。60多年过去了,吸引来无数的专家、学者,赞叹不绝。据房主人马筑平的后代讲,原准备在窑檐安上九个龙头,但风水先生极力劝阻,九五之尊,九为极数,只有皇家可用,一个平民百姓,难以服住,小心遭灾。主人无耐,只好安了八个,1961年主人去逝时,对他的儿女说:我要是知道毛主席住我建造的窑洞,我一定要安上九个龙头。但历史在这里巧合,一代伟人毛泽东就来到了这里。正中3孔是主席办公、休息的地方,也是设计最精华之处,3孔进出门建在侧旁,一线相通,完全改善了陕北窑洞通风难的情况,屋内设有洗澡间,采用地下取暖,墙壁均用地方土建材料,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环保建筑。就在这里,毛泽东主席战斗、生活了120个日日夜夜,写下了40篇光辉文献,编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有《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十一篇,毛泽东文集第四、第五卷有二十九篇,为新中国的建立,制定了政治、军事、经济及土改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杨家沟的曙光,照亮了走向全国胜利的征程。
      周恩来旧居就在毛主席旧居左侧两孔相通的窑洞,走进周恩来总理的旧居,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陈旧、粗制的木桌,但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表现着马氏地主思想超前和开明。在这张木桌下,培养出马家数以百计的高级知识分子和洋财主,是马氏地主家族注重教育的象征。
       一九四七年中共中央驻进杨家沟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贺龙、陈毅等中央领导人都曾经在这张木桌上作过重要报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它肩负起了神圣的历史使命。
      往里是中共中央前委领导的小会议室,在这里召开、研究、讨论、制定纲领性决策的会议。在多次讨论关于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左’倾错误问题时,毛泽东主席就在这里特别强调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走进里间,是周恩来总理办公兼住宿的地方,这张床就是周恩来总理睡过的床,现在物在人已逝,但那简朴的生活作风,那不分昼夜、呕心沥血的工作,让我们油然产生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无限怀念。这边是周恩来办公的地方。周恩来总理在杨家沟,主要从事军事形势的研究和纠正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左’倾错误问题。
      防空洞是1947年毛泽东主席来到杨家沟后,当地民兵为了确保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的安全专门开挖的,60多年过去了,由于年久失修,原来的防空洞只剩下一个小洞口。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便利于人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2007年,米脂县委、政府决定恢复防空洞的原貌。现防空洞总长120米,共有96个台阶。
     经过防空洞来到“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门前的小广场,极目远望,黄土高原的千山万壑犹如大海的波涛翻涌。近处,广场正中央竖立着全国唯一的一块“劳动人民翻身纪念碑”,为国家一级文物。1947年3月7日(农历2月15日),米脂县河岔区2000多农民在这里召开了庆祝劳动人民翻身大会,为了表示对共产党、毛主席的感激之情,他们推倒了为豪绅树的“功名碑”,树起了劳动人民的“翻身碑”。
      在这里,中共中央前委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以及当地的群众,敲响了锣鼓、闹起了秧歌、搬起了水船、舞起了狮子,庆祝宜川战役的伟大胜利。
      在这里,周恩来召开了东渡黄河动员大会,他指出:一年来,敌我力量对比已经起了根本变化,中央留在陕北的任务已经胜利完成,为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全国范围的胜利,中共中央决定东度黄河,到华北去!
“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 建在原马氏家族的讲堂和祠堂,分为前后俩院,前院为1911年修建的“马氏讲堂”,后院为续建的“马氏祠堂”。这是一个颇具特色的陕北窑洞院落。纪念馆筹建于2005年9月,2006年6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馆匾上的字苍劲有力,是人民文学先驱茅盾的手书真迹。展馆共分9个展室和一个多媒体音像室,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了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这一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功绩。
      看那一幅幅历史的照片,让人追忆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情壮志和革命理想;看那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让人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再看那毛主席、党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的声、光、电控制沙盘,仿佛让人走进了转战陕北的征程,时而马蹄阵阵,时而号角声声,时而雷电交加,时而掌声齐鸣;跋山涉水,度过了一个个艰难的险情,迎来了一个个辉煌的胜利。
      观星台是当年毛主席晚上工作太累时,就站在此台上,观望星辰,后来人们为了怀念毛主席在杨家沟的这段日子,把此台称之为“观星台”。每当深夜,万籁俱寂,遥望星空,皓月高悬、星光灿烂、闪闪烁烁,好像诉说着主席当年观望它们的那种喜悦心情。
站在观星台上,放眼四方,杨家沟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尽收眼底。一处处革命旧址,一座座风格各异的窑洞四合院,让人看的目不暇接。杨家沟马氏地主庄园,以四世祖马云风从明末清初开始经营,农商并重,十八世纪中叶发家,十九世纪中叶成为名门望族,全村270多户人家,马氏地主就有72 户,1942年中共中央《米脂县杨家沟调查》中指出:“杨家沟是全国罕见的一个地主经济条件集中的村庄”,“陕甘宁边区的杨家沟,以有马光裕堂(一个地主集团的代号)而闻名陕北”。
      “开明进步办学堂、英才辈出洋财主”,这是陕北民众对杨家沟马氏深刻的文化印象。早在清代康熙年间,马云风就创办家塾,延请西席教子学文,参加科举求取功名,使五个儿子都成为太学生。清道光年间,七世祖马嘉乐创办了3所私塾,他的五子十一孙,有18人取得了功名或官职,3人出国留学。辛亥革命前后,马氏家族共有12名出国留学生。宣统三年(即1911年)马氏家族在杨家沟扶风寨最高处的平台上创建了杨家沟私立小学,名曰讲堂。教育文化使马氏家族开明进步、在中国革命的每个浪潮中,涌现出了大批仁人志士。就连在杨家沟的马氏家族,也积极支援抗日救国战争,仅光裕堂给三五九旅赠送粮食1700石。
“寨号扶风喜说一方清泰,邺城新熄扫开万里尘封。”以扶风寨为主的杨家沟马氏庄园,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成为全国最大的窑洞庄园。成为陕北黄土高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扶风寨对外寨墙高耸,城门威严,严于防范;对内则民居古道、供水排水、讲堂祠堂、戏院广场,统一规划,依山造势,功能齐全,俨然如欲建万世之基的小社会。
      几百年过去了,如今的杨家沟,一个个残缺不全的大门见证着它们辉煌的过去,一处处失去当年威严的院落诉说着一个个动听的故事。蜿蜒幽静的蟠龙古道,追忆着历史的脚印,古朴雄浑的城墙历尽沧桑,寄托着明天的希望。
1948年3月21日,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和中共中央机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杨家沟出发,经吴堡川口渡过黄河,告别了战斗和生活整整四个月的米脂县杨家沟,也告别了战斗和生活过十三个春秋的陕北革命根据地,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转战陕北的战斗岁月。
      杨家沟,一个令人神往的小山村,一个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的小山村,他的曙光永远辉映万代人。
 
 
                                                                                                                                       二00九年六月陕北
                                                                                                                                   米脂杨家沟革命纪念馆





扫描二维码,关注米脂婆姨网—米脂婆姨网络公司微信公众帐号,获取最新资讯和优惠活动信息~
标签:
乐聚换:珠海网闲置物品嘉年华
精彩图文
米脂实行三三制始末
大美米脂
采访高西沟村支书记——姜良
珠海网小编探营珠海长隆海洋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