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 米脂婆姨网—米脂婆姨网络公司 > 新闻 > 行政区划 >

刮目相看高西沟

时间:2016-08-09 09:24来源:未知点击:

  二三十年前,米脂县高西沟村是响誉全国的生态治理典型。高西沟村摸索出的生态治理“三三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延用至今。

  弹指一挥间,二十年过去了。今日高西沟如何?近日,我们专程去高西沟采访。沿着宽阔的盘山公路,我们来到高西沟秋冬农田基建现场。只见300亩绿茵茵的松柏盖在远远近近的山头上;峁梁上布满大大小小的鱼鳞坑;一排排土埂横跨在平平缓缓的坡上,一株株枣树苗倔强地挺立于秋冬的阳光下。不畏严寒的高西沟人在呼啸的北风中有的拍畔,有的撩土,有的平整,正在建设千亩草场。

  高西沟村曾是全国生态治理一面旗,被誉为“陕北高原上的明珠”。1962年,《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报告了高西沟水土保持的经验,并配发评论员文章;1965年,全国农业展览会特别介绍了高西沟“三三制”治理经验……高西沟人也用信天游自豪地唱道:“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滚滚黄河里没有高西沟的泥。”

  高西沟人治理山河不浮夸,不弄虚,不唯书,不唯上,一步一个实脚印。早在1978年,高西沟就基本形成了“三三制”,农林牧用地大体各占13,平均每人有2亩基本农田、2亩林、2亩草和2头大家畜。形成的产业链是:1000亩草地每年产草125万公斤,给牲畜提供了比较充足的饲草;1000头家畜一年可积农家肥210万公斤,1年中果品、油料、毛皮、肉蛋等林牧业收入达3万多元。1973年至1978年,不管天旱、雨涝,高西沟每年粮食总产都在20万公斤以上,比以前增长5倍,亩产增长8倍,人均占有粮食600公斤,人均口粮250公斤。

  高西沟人治理生态“宁可折断腰,不向山低头”的精神没有变。他们把树叫“摇钱树”,把草叫“金丝草”。过去,为使每一寸土地都得到治理,高西沟人采取“智取华山”的办法,在那些连山羊都上不去的红崖陡坡上种上了柠条。他们用绳子绑在腰上,上面人拉着,吊在崖上,一镢一镢地掏,一窝一窝地种,先后在15条沟的红崖陡坡上种上了300多亩绿油油的柠条。此后,他们又陆续种了一些红柳、紫穗槐等灌木。

  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千载良机,高西沟确立了立足自然条件、加快经济发展的思路,他们认为:要实现村强民富,离开土地是不行的,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依靠多种经营致富。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了明确的致富思路后,一场以改良果树品种、改变传统耕作方法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热潮在高西沟掀起了。为了学习农业知识、掌握农业技术,村民们纷纷购买农技图书,咨询农技部门技术人员。村上还专门邀请农技专家进行有关知识培训,使村民们人人掌握了一门致富技术。由于高效的技术和精细的耕作,即使在今年持续几个月的干旱情况下,高效农业仍然夺得了高产。大垄沟红薯亩产达到6500公斤,比传统种法亩增值100多元。

  高西沟人爱草爱树。他们每年都植树种草。据村支书姜良彪介绍:今年秋冬以来,高西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田基本建设热潮,日上劳70个,打鱼鳞坑200亩,新修拓宽生产道路13公里,新栽梨苗200 0株,补栽大扁杏2000株、枣苗1000株。

  市政府关于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舍饲养羊”的政策出台后,高西沟村抓紧机遇,积极实施,着力建设“集约自给型农业、保护效益型林业、商品致富型牧业”。计划明年发展60个重点养羊户,每户至少养羊20只,目前已建成了固定的羊舍。为了保证1200多只羊有充足的饲草,该村又发展草场1000亩。

  当我们问到高西沟村发展养羊种草,村民有没有顾虑时,站在身边的姜良彪胸有成竹地说:没有顾虑,我们村几十年前就形成了农林牧“三三制”模式,那时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13的耕地上产出了5倍多的粮食。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舍饲养羊增加收入。从明年开始,他们计划除沟坝地用于粮食生产外,每人最多留1亩山田地,其余农耕地全部退耕还草,同时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羊畜。





扫描二维码,关注米脂婆姨网—米脂婆姨网络公司微信公众帐号,获取最新资讯和优惠活动信息~
标签:
乐聚换:珠海网闲置物品嘉年华
精彩图文
米脂实行三三制始末
大美米脂
采访高西沟村支书记——姜良
珠海网小编探营珠海长隆海洋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