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 力 刘 溟 刘晓辰
高西沟是陕西省米脂县的一个村庄。傍晚,在村委会吃过黑豆面条,又坐上乡党委书记贺强开的车爬到高西沟村最高处,看了夕阳下的四十座山头、二十一条沟的全景,随后,我们被领到村民高乃柱家的窑洞,准备在这里过夜。
临时决定不回米脂县城而在高西沟村民家里借宿,是想跟村民聊聊,更深切地了解高西沟人为什么能在50多年前就“改天换地”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特别是解决黄土高原致命的水土流失问题?50多年又怎么坚持下来的?
另外也想了解一下村里下一步想发展的乡村旅游产业情况,感受一下村民的日常生活。
房东高乃柱家5孔窑洞在半山腰上一字排开,太阳能热水器、抽水马桶、有线电视这些现代化设施让记者眼前一亮。同样让我们赞叹的是院落的整洁,青砖铺砌的院子里干干净净。黑黑瘦瘦的高乃柱憨厚地笑了笑:“孩子他妈勤快。”这让我们再次领略了“米脂婆姨”的能干劲儿。
当天下午在村委会采访时,我们就见到了曾两次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的常秀英。这位66岁的劳动模范在采访时一声不吭地为大家端茶倒水乃至后来做饭。与老人握手时,我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正如陕西女作家冷梦在她的《高西沟纪事》里写的:“那根本不是只是长满老茧的手,那是一双双像老榆树疙瘩一样的手,手指关节特别粗大,长出的树瘤一般突暴着,粗糙的程度,黝黑的程度,手掌像淬过火的铁一样钢一样板硬……”
就是靠这样一双双手,高西沟人在50多年里,将一个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贫困村,变成山清水秀、地沃村美的“塞上江南”。4平方公里内的40个山头、21条沟治理程度达78%,林草覆盖率64%。很多人参观之后也像我们一样要求留下来住上一宿。
高乃柱和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陪我们走进窑洞,围着一张小桌说起了高西沟的过去和将来。
姜良彪是村里第四任党支书。他介绍说,高西沟村民在50多年前就开始了主动而持久的退耕还林还草。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他们在坡地上整修梯田,然后在沟里打坝,当时是在山顶栽树,在沟坎里栽材林,阳坡种杨槐、椿树,荒坡种柠条,沟条栽果树。也就是在那时候,高西沟人在党支部领导下总结出了土地利用的“三三制”模式————林地、草地、粮食地各占三分之一。
“现在还是三三制吗?”记者询问。
“现在我们是‘三、二、一’了,林地占三,草地占二、粮食地只占一。种粮地少了,但水坝地产量高,口粮有保证;种草能养羊,一头白绒山羊能卖300多块呢。”姜良彪回答。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高西沟是米脂最后一个土地承包到户的生产大队。当时就是怕有人为了图一时利益把树砍了。后来,支部开会决定,林地坚决不分,归集体所有,只分草地和粮地,并一直坚持到现在。
“这么说吧,就因为50年来高西沟人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不变,才有了今日的高西沟。”说到这里,姜良彪话题一转,“当然我们现在也面临着挑战,面临着需要发展的压力。”
记者问坐在一旁的高乃柱家里收入情况。他说,家里5口人,儿子媳妇在县里上班,小儿子读高中,自己做点生意承包点工程,加上妻子在家种地养羊所得,一年收入四五万元。
书记在一旁插话,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800块,在县里算比较高的。他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生产发展”,村里正准备发展生态旅游,让城里人、外地人到这里享受农家生活。
12日上午返回县城,已144次到过高西沟调研、视察、现场办公的米脂县委书记张雁冰接受采访时说:“高西沟的成功就在于50年来四届村党支部持续走的是同一条路。从土地利用‘三三制’,到现在的‘三二一’新模式,不仅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而且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科学优化组合的成功之路,为再造一个秀美山川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据了解,米脂县目前正大力在全县范围内推广高西沟经验,并将其称之为“黄土高原丘陵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模式”。因地制宜,米脂县又把“三三制”模式提升为人均一亩优质农田、一亩经济林、一亩优质牧草、户均一圈羊、户均输出一个劳动力的“五个一”目标,以此大力提升米脂县域经济的实力。
高西沟经验正在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