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 米脂婆姨网—米脂婆姨网络公司 > 新闻 > 行政区划 >

高西沟水保生态展馆(讲解词)

时间:2016-08-09 09:23来源:未知点击:

高西沟水保生态展馆

(讲解词)

 

欢迎大家前来高西沟参观指导,这里是高西沟水保生态展馆,我是讲解员姜娟。

    高西沟是一个秀美的村庄,水保生态建设的先行者。积五十年的艰苦奋斗,将一个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穷困山村,治理成山青水绿、地沃村美的“塞上江南”。高西沟是一个光荣的村庄,水保生态建设的实践者,二十年辉煌,二十年的坚持,新世纪的崛起,推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高西沟是一个英雄的村庄,水保生态建设的示范者。被誉为“陕北高原上的明星”,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治理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高西沟位于陕西省米脂县城北20公里无定河东岸之金鸡河流域,总面积4平方公里,由40架山、21条沟组成。现有农户126个,人口522。(高西沟梯田照片)这幅图充分展示了高西沟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特点。

这个实物展柜陈列是磨秃的修地工具锨、镐等。

本展馆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高原明星,塞上江南

高西沟人民经过50多年的艰苦治理,将昔日贫穷落后的村庄变为今天山青、水秀、路宽、村美的良好生息环境。 

这四幅图是高西沟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给人以 “山光水色春意浓”、“绿染黛山夏风爽”、“高原金秋喜丰收”、“雪罩梯田披银装”的诗情画意。许多中央有关领导来到或看到高西沟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和重要指示。

(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19659月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参观高西沟水平梯田照片时的感言:“高西沟的梯田好得很。”) 

(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昌照1964年赴高西沟视察时吟诗:“勤劳传统越千年,农事从无一日闲。                      我到米脂开眼界,梯田直上白云间。”)

(兰州军区司令员肖华1972年赴高西沟视察留言:“高西沟治理得不错,要坚持下去。”)

(国家水利部部长钱正英1969年赴高西沟视察时指示,填沟打坝不要忘记保护水源。”

“水利设施多近忧,生态环境有远虑。”1961年陕西省委常委、省政协副主席常黎夫率省委工作组赴高西沟调研时指出:“高西沟是米脂县治山治沟、水土保持工作的一面红旗”。)

实物展柜:陈列农民昔日旧衣物、讨饭篮、打狗棍等生活用具。

    这是第二部分,展现高西沟“艰苦创业,征山治水”的辉煌历史。

高西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过创业守业、发展创新的历程,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峁、梁、沟、坡、    全面规划,由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到退耕还林还草,由“三三制”用地模式发展到林、草、粮 “三二一”配置。

昔日高西沟穷山恶水,穷人沿门乞讨,这道高西沟旧民谣“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荒,十年九欠收。”就是真实的写照。毛泽东曾说“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高西沟也经过土改、农业合作化等运动翻身作主。

20世纪50年代,党领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从互助组到初级社,从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实行土地连片、劳力集中、统一指挥,为山河治理创造了社会条件和人力物力条件。

1951年至1962年是初期治理,摸索前进阶段。

这是1951年高西沟大营山沟第一座淤地坝,这是1956年孙家梁最早修的坡式梯田,以及1958年“大跃进”时高圪塔打的旱井。       

初期治理过程中虽然打坝、修梯田,但最后还是“洪涝一条龙,随雨山上行。治沟不治坡,到头一场空。”             

19631972年高西沟村进行了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高西沟人民在村党支部领导下,认真实施《十年水土保持发展规划》,使农、林、牧得到全面发展。1962118《人民日报》发表重要文章和社论,肯定高西沟水土保持成功经验。

这此照片是当年组织学习、治理规化以及会战工地修梯田、打坝、植树造林、种草的情景。这幅图是黄蒿坪大坝工地的壮观景象。

高西沟是全县第一个通电的农村。这幅图是打制石滚的情景。

经验积累使高西沟人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单纯的农田基建并不能扼制水土流失,必须大搞绿化——造林种草。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同时并举,才能收到实效。1972年高西沟粮、林、草地三三制格局初步形成。

 1973年至1980年 “三三制”巩固提高。“三三制”用地是一种新思路,新模式,与传统习惯格格不入。高西沟仅用十一年的有效治理时间实现了泥不下山,洪不出沟,山青水绿 ,旱涝保收。

    这是后沟大坝会战工地上的壮观景象,当时高西沟的农业技术已经较为先进,比如引水上山、山地喷灌,推土机等。这是当时的县委书记苗秀山等同志深入高西沟的田间地头调查指导工作。这些照片是草地管理、封山禁牧、护林的情景。

    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作为老农认为:不开百亩田,难打百石粮。多掏个坡坡,多吃个窝窝。而专家说: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过度垦种是一种恶性循环。

(实物展柜:打坝工具)

1980年至1995年,创业难守业更难。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体制改革、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高西沟“三三制”用地原则受到巨大冲击,分林砍草思潮抬头。清醒的领导集体和老一代英雄们顶住风潮,坚持“林不分,树不砍、草不毁”,坚定地捍卫了青山绿水,使水土保持治理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

(这是领导班子地头讨论,这是果实累累油料、林草间作、林地、柠条地的景象。)

艰辛的守业路让高西沟人深刻认识到:植树造林千日难,毁林灭草百年苦。

1996年至2004年,高西沟人开拓进取,再闯新路。20世纪末,党中央发出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秀美山川伟大号召,高西沟经验再度受到党和政府重视。高西沟人从不固步自封,满足现状,他们坚持因地制宜,合理用地,宜粮则粮,宜牧则牧的原则,实现土地利用由农业经济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化。

20011113,县委、政府在高西沟召开动员退耕还林还草现场会,成为高西沟梅开二度、二次腾飞的新起点。

这是中央、省、地领导来高西沟视察工作。

2002年人民日报记者团来高西沟进行采访。2004年高西沟党支部带领村民参观、学习“老大哥”大寨并合影留念。高西沟退耕还林还草有新举措,棚圈养牛、舍饲养羊、沼气使用等多元化产业结构发展篷勃。

(实物展柜:劳动工具)

第三部分,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高西沟的40架山、21条沟全部得到治理。过去的穷山恶水变成“梯田层层盘山头,金秋果香飘满沟。高山松柏连成片,陡坡牧草绿油油。水库碧沏映青山,平展坝地喜丰收”。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呈现出青山绿水的美好画面。同时也实现了很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科研效益。

生态效益方面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来看,农林牧占地比例从“三三制”模式发展到现在的“三二一”结构。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保持成就辉煌。高西沟可以毫不骄傲地说“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滚滚黄河里没有咱高西沟的泥。”

这是高西沟水库,19652004年,总拦泥156万吨。为黄河下游减少清淤投资156万元。

经济效益从社会总产值示意图、粮食产量示意图:粮食亩产量示意图、畜牧收入示意图这几方面来看,各项指标逐年提高。人均纯收入与全县对比逐年增加。2004年达2791

新窑洞、新家具、摩托、电视、电话、沼气利、葡萄园、苹果出口、养猪、托拉机耕地、玉米丰收等等,充分反映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目前全村富裕户58户,占全村农户46%

科研效益方面,高西沟治理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和根治黄河水患提供了投资最少、效果最明显的实验场地。国内外科研人员、专家、学者给予极高的评价。

J.P马雷斯说:高西沟农林牧生产搞得都很好,是难得的典型。

    山  仑是这样评价高西沟的:农民们大规模把已“开荒”的耕地主动退还给大自然,让它们重新成为森林和草原。这种逆转在中国的农耕史上还是第一次。

卢宗凡、谢永生认为:高西沟村几十年所走过的道路,就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今后应该走的道路。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宣传这一令人信服的典型,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做的更好。     

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和科学治理形成了宝贵的高西沟经验综合治理,保证水土不流失;打淤地坝,保证退耕不反弹;多种经营,保证收入不减少。

(社会效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西沟作为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的先进典型,曾吸引了各地农民兄弟及有关专家前来学习考察;其经验也通过各种媒体广泛转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这边分别是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在高西沟采访,《劈山造田》记录片,人民日报采访团在高西沟,著名画家刘文西为高西沟题字,市委书记周一波题写“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面旗帜”。著名作家冷梦在高西沟写了长达10万字的《高西沟纪事》。

根据不完全统计前来高西沟学习考察人员60年代5000人次,70年代12000人次,80年代2500人次,90年代3500人次,2000年以后达13000人次。

第四部分,红旗村庄,英雄情结。毛主席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高西沟人就是有这么一种泰山压顶不弯腰、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大无畏精神。历史让我们永远记住高西沟的领头人高祖玉、全国三八红旗手常秀英,冲锋陷阵的共产党员高万贵、高锦玉、高增良、高锦亮、高祖圣、高锦仁、高万富、高增德以及铁肩膀高锦廉、爬山虎常锦栋、铁嗓子姬秀珍、铁姑娘高素芹、老坚持高增祥、赛兔子姜纯明以及年轻有为的接班人姜良彪。                 

高西沟的业绩、高西沟的巨变是干出来的,高西沟人用血汗在四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写下了最好的诗篇,画出了最美的画卷。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实干家,给我们留下了一连串动人的故事。

让我们现在认识一下他们并聆听他们的动人故事:

高祖玉(1929  )高西沟征山治水的带头人。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起任本村初级社社长,村主任、支书,1981年后提任县级领导。在村内工作期间,高瞻远瞩,敢想敢干,科学规划,雷厉风行,带领全村人民填沟打坝,修梯田,植树种草,实现“三三制”治理目标。1965年出席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赴京参加国庆节天安门观礼,受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接见,并得到国务院表彰奖励。

常秀英(1941  )劳动英雄,全国三八红旗手。1965年入党,历任村妇女主任、支委、榆林地委委员,第四、第五届全国妇联执委等职。数十年大干苦干,为征山治水、造林护草付出毕生精力,至今仍老当益壮,奋斗不息。

姜良彪(1957— )新时期高西沟建设的带头人。1975年入党,1987年以来历任村主任、党支部书记,现任高渠乡副书记兼高西沟村书记。在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中作出积极贡献。

让我们现在聆听高西沟的动力故事:

“会战庙梁山,兴造小平原”197510月,高西沟动员全村男女老少二百余人大战庙梁山,在过去三次修地造田的基础上,苦干十昼夜,在高山顶上平整出25亩宽阔平坦的人造小平原。

“成不骄败不馁,连年打大坝”:1951年修筑的大营山沟坝和次年修造的阳石塔沟坝,多次被洪峰冲毁。高西沟人不屈不挠,屡败屡战,终于建成稳如泰山、旱涝保收的巍巍大坝。

19721977年,高西沟人民数年奋战,在马鞍梁、神山梁栽植660余亩油松。几十年来,松树长大成材成林,四季常青。在有现在的“松柏上高山,绿染两架梁”的景象。

1978年秋,山洪将后沟水窑淤塞。妇女“突周队”接受挖泥清淤任务。常秀英、高红利等带头跳进冰冷刺骨的泥水中,向上出泥,不怕落下病根,咬牙苦干20天,其毅力不亚男子汉。真可谓“水冷浸骨寒,清淤不畏难”。

70年代岁岁战酷暑、斗严寒的20条好汉60位闯将,还有高增金、高增勤、高增正、高增树、高增宏、高增军、高增秀、高锦信、高锦秀、高锦才、高锦宏、高锦业、高锦文、高锦厚、高祖其、高祖平、高治昌、高治向、高治荣、高治才、高素琴(女)、高红莉(女)、高改琴(女)、常世有、常锦芳(女)、姬树旺、姬文芳(女)、姜纯元、姜纯升、姜良伏、刘玉兰(女)、刘芳明(女)、王秀兰(女)、王芳兰(女)、柴翠芳(女)、张玉芳(女)、李芝茹(女)、折树秀……高西沟还有许许多多人可以列入这个英雄榜,全村95%以上的农民都吃过苦流过汗,这里提到的只是他们的代表。高西沟人不愧为一个英雄群体。

这是一双“高西沟人的手”,是一双代表高西沟人精神的手。冷梦在《高西沟纪事》里是这样描写的:高西沟五十岁以上的人,几乎人人都有一双类似这样的手。那根本不是只是长满老茧的手,那是一双双像老榆树疙瘩一样的手。手指的骨关节特别粗大,像树瘤一般突暴着,粗糙的程度,黝黑的程度,手掌像淬过火的铁一样钢一样板硬,板硬程度是我在其他村庄采访过的人群中从来没有感受到的。

    吃苦耐劳的高西沟老一带人和朝气蓬勃的高西沟新领导班子一如既往地为高西沟的发展而不懈奋斗着。他们有着共同的可贵精神,这就高西沟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坚忍不拔改天换地的愚公精神;尊重科学因地制宜的求实精神;不断探索勇于实践的开拓精神。

    高西沟水保生态治理成果,是一座血汗铸就的丰碑,是一个辉煌的记忆,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与共,返朴归真的典范。高西沟人以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和科学治理换来青山绿水的丰厚回报,其开创精神永在。诚然,富裕的目标也没有完全实现。高西沟人仍在思索,仍在寻找生态旅游业致富良策。新一代人正以昴扬向上的姿态,旺盛的斗志,与时俱进,勇往直前!

    (这边是高西沟村沙盘模型,展现的是高西沟地貌、治理成果、人居环境、资源分布等情况。)

现在,高西沟水保生态展馆的参观即将结束,能为大家讲解,我深感荣幸,不足之处,还望多多批评指正。同时,我代表高西沟人祝大家幸福、快乐。谢谢!再见!

                                                           贺拓





扫描二维码,关注米脂婆姨网—米脂婆姨网络公司微信公众帐号,获取最新资讯和优惠活动信息~
标签:
乐聚换:珠海网闲置物品嘉年华
精彩图文
米脂实行三三制始末
大美米脂
采访高西沟村支书记——姜良
珠海网小编探营珠海长隆海洋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