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门亮窗、袅袅炊烟、碧水蓝天、绿色庄院,构成一道宁静的乡村美景;太阳能热水、沼气点灯,设施齐备的卫生间,宽畅平展的柏油路,展示着生态文明的和谐;洋芋丸子钱钱饭,加上一盘调苦菜,地道的农家饭吸引了整天想着绿色食品的城里人。想不到黄土旮旯里的高西沟,被国家农业旅游试范点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级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近几年,来高西沟参观考察、采风度假的人数累计超过了3万人次,高西沟成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开创农业旅游第一村。
过去的高西沟山穷水恶、荒芜贫脊,但是勤劳奋发的高西沟人不甘贫穷,不仅能吃苦还善于探索学习。建设中不断总结经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创造出了农、林、牧用地各占总土地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模式,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年代,走上了一条“抓林牧、促农业”的科学发展道路。现在又把“三三制”提升为“一二三”,全村基本农田成了777亩,草地1500亩,林地2253亩。从山顶到沟底,梯田、台地、淤地坝,节节拦“泥土”,层层成良田;山坡、陡洼、峁崖畔,片片有林草,处处见绿地,治理程度达78%,林草覆盖率64%,人均占有粮460公斤。
几代人的努力奋斗,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而且奇迹般的改变了生存环境。高西沟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明珠”、“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但是,村党支部一班人清楚的认识到,“生活宽裕”才是几辈人的心愿。
2003年,在市委有关领导的帮助下,高西沟村党支部组织群众走出山沟赴大寨学习考察。这一看让干部群众很受启发,决定借鉴大寨经验,用本村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并于当年着手建设。现在开发景点12处,景区内8公里旅游道路全部硬化,修建环库人行旅游道路1.5公里,新建生态园338亩,设置旅游标志牌60块,培训并设立旅游接待户18户。特别是新建的“陕北林木种质资源生态园”和“生态水保展馆”,前者收集了适宜陕北丘陵沟壑区生长的树种70余类,3万多株,后者再现了高西沟及陕北人民“征山治水”的伟大历史,二者都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去年9月,高西沟的旅游设施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验收。接待第一批客人的农户高锦林,在一周内就收入了600元,村支书姜良彪说:“这是我们旅游产业的起点”。前不久,高西沟与大寨结成了友好村,高西沟的旅游前景将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