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渠乡“一村一品”葱产业发展模式
——以刘渠村红葱种植业为例
一村一品,是指根据一个村子的资源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培育出一个村的主导产业,充分利用本地潜在资源来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的模式。发展“一村一品”,要走 “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的路子, 促进产业集聚,形成规模,加快优势产业区域的形成。
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千方百计加大推进力度。目前刘渠村 “一村一品”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一村一品”带动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效应不断显现,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突破性成效日益突出。
从2007年起,高渠乡党委、政府决定把红葱种植作为全乡主导产业来抓,用“一乡一业”的理念抓红葱种植项目,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种植技术,增加经济效益。近几年来,以刘渠村为基地辐射带动周边李谢硷村、马蹄洼村、李郝山村、姜兴庄村等20个村发展红葱种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逐渐形成规模,2008年全乡红葱种植面积已达6000亩,亩产平均3600斤,每亩需投入生产资料290元,每斤平均售价0.6元,除去生产性投入,全乡销售红葱纯收入达1122万元。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葱种植基地和红葱市场,吸引了周边许多客户以高渠红葱的品牌进行销售。
刘渠村红葱种植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殊的气候、土壤、水文条件和洁净无污染的生产环境,造就了刘渠红葱独有的特点,所产红葱外观白净、质地细密、葱味浓郁,在榆林及其周边地区小有名气。全村共有耕地1500亩,2008年种植红葱754亩,产红葱210万斤,产值180多万元,人均红葱产业收入5163元。现已辐射带动周围村子共种植红葱8620多亩,全乡计划在两年内建成无公害红葱种植基地10000亩,达到人均一亩红葱。今年依托红葱市场组建了刘渠,李谢硷两个红葱专业合作社,确立起一支长期稳定的红葱销售队伍,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切实提高红葱产业效益,力争在2010年形成“一乡一业”的红葱产业品牌格局。
一、刘渠村“一村一品”发展特点和现状
作为一个传统农业乡,一段时期以来,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很不适应,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要解决好这一矛盾,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走规模经营的路子,培植一批主导产业,让一些当地有优势、市场有潜力、经济效益高、农民能赚钱的产业和产品发展起来,形成规模效应。
1、 发挥传统优势,形成规模种植气候
刘渠村历来有种植红葱的传统,有着丰富的种葱经验,在80年前,由于走集体化道路,种植面积不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极大地刺激了村民种葱的积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以及市场的需求和长期种植经验的积累,刘渠的红葱由过去的粗放式的种植,发展到了现在的科学化种植经营,种葱已经成为村里种植业中的重头戏。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现在种葱户占到了全村总户数的96%,村内几乎家家都种葱,户户有葱卖。今年全村种葱面积达900亩,按照平均亩产3000斤计算,年总产值达270万斤,以平均每斤售价0.8元来看,年总产值将达到216万元,人均6315.8元,减去每亩葱200元的生产性投资,人均纯收入也达6115.8元。
2、 培育品牌优势,提升产业层次
随着一村一品葱主导产业规模不断膨胀,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品牌的优势逐渐凸显。由于种植历史长,规模大,刘渠的葱产业从种植技术、管理方法,产品质量、销售渠道等方面占相对优势,深受市场青睐,目前已形成了一个葱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葱农们彻底改变了小农经济的观念,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走上现代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树立品牌,开拓市场,开始向“葱”要产量、要质量、要效益,成功注册了刘渠村无公害、绿色、有机红葱品牌。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村两委制定了《“一村一品”葱产业发展规划》,成立了种葱合作社并在民政部门注册,“村两委”和种葱合作社不断加强计划和引导,优化种植、经营模式。本着“以质量谋发展,以信誉求生存”的诚实守信原则,在葱产业专业合作社统一的管理下,把好质量关,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以优良的品质、独特的包装,合理的价格,集中销售的渠道,使得产品远销内蒙、神木、府谷、银川、山西、延安等地,深受顾客欢迎。
在打开销路的同时,坚持维护品牌,不断提高刘渠红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葱是三生植物,一年种、二年栽、三年秋了卖,受自然灾害影响小,基本上可达到旱涝保收,但市场价格波幅较大:有时每公斤2—4元,有时一文不值,烂掉倒沟,一旦受到市场价格冲击,一年断种、误三年收入。刘渠的葱农却有这样一种理念:“种葱贵在坚持,卖葱贵在诚实守信”。葱又不象其它农作物,有许多科技资料可供参考种植,只能是靠葱农祖祖辈辈积累的经验栽植,长期的种植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种葱理论:准确掌握墒情,季节栽种,合理施肥,精心锄务,科学防治病虫害。卖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环节把不好,会坏信用、断销路,这就要充分发挥种葱合作社的作用,进行统筹规划,集中调控,每到卖葱季节,根据顾客的需要统一组织验收、过称、装车、护送上路到210国道。虽然村子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但刘渠葱农始终奉行“以质量谋发展,以信誉求生存”的原则,在业内口碑很好,商客都是主动上门的回头客,且来自四面八方:北至内蒙包头,南至延安,东销山西太原,西销银川。这一点说明,品牌源于品质,坚持以质取胜,才能维持品牌不倒的地位。
3、加强辐射带动,培植主导产业
长期的种植实践证明,种葱风险小,见效快,种植技术简单,劳动强度相对较小,收成稳定,效益可观,是适合地域特色、发家致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刘渠村的 “一村一品”葱发展对全乡主导产业培植、农产品市场销售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日益增强。高渠乡20个行政都有面积不等的葱种植,2008年全乡种葱面积达6000亩。以刘渠村为中心,辐射周边田渠、冯渠、李谢硷、马蹄洼等近10个村的种植面积就达3600亩,其中100亩以上的村5个村。
综观刘渠村“一村一品”的发展情况,主要呈现出“四化” 的特点:一是规模化效益初步显现。政府借鉴现代工业的管理模式,通过抓龙头、建基地,扩市场、联农户等措施,引导组织农民向葱主导产业靠拢,形成规模种植,实现产业化经营 ;二是特色化基地不断扩大;三是品牌化生产日益显效;四是市场化辐射逐步拓宽。
二、全乡发展“一村一品”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村一品”葱产业发展有了良好基础和开端,但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分析高渠乡葱产业发展进程,不难发现,推动葱产业健康发展的本质原因在于种葱能增加农民收入。而乡、村及各有关部门对一村一品发展(葱产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探索研究的太少,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实践中造成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推进力度不大、资金投入不足,对一村一品产业(葱产业)的引导、扶持不到位,严重制约了一村一品葱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主导产业规模小,区域布局分散。就全乡综合分析,在部分村葱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专业村、专业户发展格局,但无论是产业基地发展规模、产业产品区域集中度远不适应集约型、规模化、产业化的要求。按照严格标准意义上的专业村和专业农户,占全乡行政村和农户的比重仅为15%、17%,与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三是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品牌意识不强。一村一品发展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农民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还不强,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提高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和必然选择。从目前已形成的专业村看,全乡仅有刘渠村一个村的葱产业具有一定的标准化、组织化程度和品牌效益,然而这也是长期的种植经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格局。目前,刘渠村正在全力打造绿色无公害葱产业品牌。
四是合作组织服务能力不够强,客观条件制约严重。农产品流通难、销售难仍是困扰农民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问题。除了定单农业解决了农民流通难、销售难的问题外,虽然“一村一品”规模逐步扩大,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销售,一直是困扰农民及至农业产业发展的大问题。各级政府应及时向农民提供信息,指导和帮助农民解决好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买难卖难的问题,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
全乡只有刘渠村成立了村级葱产业合作组织,虽然给葱农带来了一定的方便,(只是个别葱农帮客户集中收购葱,从中获取一定的中介服务费)但没有真正意义上发挥连接客户农户的作用,但有时造成客户和农户脱节,致使信息不畅,订单减少,部分葱农的产品失去销售良机。
五是交通、信息不便,制约了一村一品葱产业的发展。占全乡种葱总面积一半多的村集中在刘渠村一带,然而,这一带的交通条件却相对最为落后,刘渠村内9条近30公里的生产要道狭窄崎岖,使得机动车辆上不了出,难出城,造成春送服、夏锄务、秋拉运、冬出售劳动强度大,安全隐患增加,严重制约了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解决思路和对策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一村一品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坚持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着力培育主导产品和产业。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改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产业支撑。在推进全乡一村一品葱产业及其它产业的发展上要着力抓好以几个重点:
1、 深化认识,加强领导,构建一村一品发展组织保障体系。
发展一村一品,是培育农村主导产业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平台,要进一步深化一村一品发展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的认识,完善决策和工作推进机制,建立一村一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领导,高效决策;乡村都要成立一村一品发展办公室,精心实施,加强调度,构建一村一品发展组织保障体系。
2、 增加投入,强化扶持,完善一村一品发展政策支撑体系。
着眼解决制约一村一品发展的资金投入瓶颈,不断强化一村一品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增加投入,增强一村一品发展的后劲和活力。一是增加财政资金投入。通过对一村一品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农民培训等扶持,提高一村一品发展能力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二是增加金融资金投入。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金融机构,把支持一村一品发展作为支农突出重点,增加投放额度,适度降低门槛。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一村一品发展。
3、典型示范,宣传发动,建立一村一品发展舆论引导体系。
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围绕农业生产、涉农服务和非农产业发展,加快培植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种、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户。在重点抓好刘渠葱一村一品发展项目的基础上,在其它村选择不同类型示范村,通过资金、项目、技术集中投入和帮扶指导,加快培植形成示范辐射效应明显的典型。同时,及时总结推广刘渠村一村一品葱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利用多种方式和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加快建立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的舆论引导体系,着力营造一村一品发展的良好氛围。
4、培强产业,做优龙头,培植一村一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培植主导产业和产品,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是一村一品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举措。围绕新农村建设确定的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发展,按照区域布局规划,推进农业结构深度调整,加快优势产业基地规模膨胀,打牢一村一品发展的产业基础。同时,加快培植农业龙头企业,“一村一品”作为一种产业链条,龙头企业是关键,龙头企业规模越大、水平越高,牵动力就越强,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就越高,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组织+农户”,完善一村一品发展机制,提升一村一品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培植一村一品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因此,只有按照市场需求,选准龙头企业,并从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从政策上给予优惠,从内部管理上实现突破,才能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一村一品”快速发展。
5、培育农民,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一村一品发展生产经营体系。
农民是发展一村一品的主体。发展一村一品,关键是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认识自我,认识本地资源优势,认识本地发展潜能,努力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和产品。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以科技进村入户、阳光工程等为平台,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村一品发展的有效载体,加强红葱专业合作社的引导作用,逐步完善专业合作社建立,有力地抓好市场导向作用,吸引销售客户,稳定红葱价格;同时负责指导加强种植红葱技术指导,还要适时地由协会邀请有关种植专家举办讲座以提高红葱种植的质量和产量,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的带头人,为把产业做强做大提供有力保障着眼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大力培育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加强引导与支持,促其快速发展。通过培养新型农民、培育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升要素素质、优化要素组织,完善一村一品发展的生产经营体系。
6、围绕红葱产业,进行配套产业建设。
经过调查,鸡粪是种植红葱所用最好的肥料,每亩红葱种植所需0.7方鸡粪,农户所用肥料全部以1方鸡粪120元购买而来, 1方鸡粪需60只鸡1年共同所产。因此,每亩红葱所需鸡粪为40只鸡1年共产总量。这就为发展红葱产业,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鸡肉、鸡蛋都可以用来增加农民收入。使红葱产业发展进一步升华。此外,加大人力、财力投入,千方百计改善投资环境。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引进外地企业投资,做葱产业深加工,形成加工企业,围绕调料用品,采用塑料真空保鲜袋,进行包装;做葱泥加工,将红葱产品进一步推向全国市场,努力提高红葱的附加值。不仅可以规避因红葱产量过剩,价格下降的风险,而且更加有利于农民增收,把我们的红葱产业和市场做大做强。
7、培育品牌是发展“一村一品”的根本。
发展“一村一品”最终的落脚点,是发展能够占领市场的优势产品、特色产品,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品牌是“一村一品”的生命所在,是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有品牌、有特色,才能有市场、有效益。要不断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发展“一村一品”,最终目的是要打造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让产品成商品、让商品成名品、让名品进名店,以产品的畅销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要以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包装销售上下功夫、做文章,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和竞争力;要重视品牌建设,增强商品生产意识、质量安全意识和诚信营销意识,争创名牌、巩固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提高产品的信誉度和知名度;要高度重视农产品促销宣传工作,在国内各大城市开办农产品销售窗口,让优势特色产品在市场上叫得响。要通过以企带村、基地辐射、互利共赢等形式,吸引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参与品牌农业的开发,促进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推进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