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视频

视频: 米脂古城老街

点击:
米脂县,古称银州,因“地有流金河,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这里历史悠久、文风兴盛、人才辈出。特别是明清两代,先后考中进士24人、举人105人、贡生517人,因此有“陕北文化县”之称。
米脂窑洞古城是全国唯一以窑洞建筑为主体的古城,始建于北宋,完善于明清,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这里枕山面水负阴向阳,涧水绕合固若金汤,历史街区古朴雄浑,古城格局风貌犹存,陕北民众称其为宝城,中央美院靳之林教授称之为“中华民族之魂宝”。
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由街、巷、院组成,其街道主要是以旧十字街口衔接的东大街、北大街为主的古城一条街为骨架,其它巷道主要分布于大街两侧,形成不规则或潜规则网状,形若凤凰单展翅。
米脂窑洞古城内地面用石板和石片随不同地形坡度,或平铺,或竖铺,各具特色,经过数百年的车碾脚踩,每块石板都光滑如镜,古朴而又富有情趣。
一处处渗透着深厚人文历史底蕴的遗迹,诉说着米脂窑洞古城的历史沧桑。
“马号圪台”、“草场”、“饮马河”等文物遗存,诉说着李自成当年荣归故里的文化记忆。东街小学操场上的这棵古椿树经历了八百多年风雨依然茂盛。创建于元代初期的东街小学是陕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共和国领导人刘澜涛、马文瑞以及人民艺术家马健翎、共和国少将高本宗等都在这里接受过启蒙教育。校园内古朴的文庙、大成殿和状元阁保存完好。东街13号是提出著名的“精兵简政”政策的原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先生曾坐堂行医的“常春医馆”。东街儒学巷48号宅子是毛泽东一生唯一的一部手抄本《永昌演义》的作者李宝忠的旧居。东街9号是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杜斌丞烈士纪念馆,馆名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林伯渠题写。
北大街华严寺13号是明朝绥米镇边将军高将军的府宅,北大街市口巷5号是原国民党中将高双成的旅部所在地。米脂婆姨高佩兰于1919年创建的陕北地区最早的女子学校,开了陕北风气的先河,一大批杰出的女性在这里接受先进的教育,投身革命,走向全国,从而使“米脂婆姨”的美名名扬四海。
历经沧桑的北门门洞,人们至今仍然在出出进进。从北门往北望去,是修建于崇祯十六年的李自成行宫,它是全国唯一现存的大顺政权遗迹,李自成曾两次返回故里在此居住。
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是整个窑洞古城聚落的主要街巷景观,店铺林立,生机盎然。众多保存较为完整的窑洞四合院则分布在大街的两侧商用店铺的后面。
许多元代至明清时期的窑洞四合院、套院,大都是陕北地区规格最高的“明五暗四六厢窑”的两进或三进四合院落。门楼高大,装饰考究。门柱雕刻有 “五福捧寿”、“官阙寿星”等。门额多数都有题字。大门两侧的石鼓门墩,雕有双狮捧面,麒麟送子,栩栩如生。影壁、月亮门、垂花门等造型高贵,纹饰华丽,院内墙壁、窑洞全部用水磨青砖修砌。从院子一角的偏门进去后就又是一处完整的四合院。就这样,院子套院子,如入迷宫一般。在米脂老城,像这样保存完好的窑洞院落有二百多处。
2008年米脂窑洞古城被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米脂县窑洞古城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经米脂县六届人大十次会议通过,米脂北门抢救性保护工程即将开工,部分街道及院落的维修已报省文物局,米脂窑洞古城的专项保护规划的前期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历经沧桑的古城即将重现她动人的容颜……
如今以十字街为中心的古老集市依然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每逢集日,当地特有的手工制品摆满了老街,一些原生态的东西也只有在这里才能够看到。连绵的商铺、元代砖木结构窑洞和明清时期的瓦房、阁楼,随处可见,数百年来,格局未变,名称未改。在老字号里,祖传几代的手艺仍在延续着。
饱经风雨沧桑,历经几个朝代洗礼的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必将以其独特的陕北地方风貌和典型的地域特色文化而名声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