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榆、横、米交界处的龙镇马湖峪村,传唱着一个响亮的名字——张宏强,这个发展的小山村见证了曾经当过兵、立过功、做过生意买卖,而现在是村党支部书记的他,带领群众发展致富奔小康的事迹,在这个僻静的山乡间奏响了一曲先锋赞。
脚踏实地干事情
自从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张宏强就决定把自己的一生都撂在这片黄土地上。他有句名言:"干任何事情都得脚踏实地"。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张宏强1959年12月参军,当过五好战士、副班长、班长,立过三等功3次,这些经历练就了他直爽、刚毅的个性。1963年复员后,他先后担任本村大队长、村主任、村支书。凭着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和满腔赤诚,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带领群众修田打坝、垒石造田、修路架桥,为搞好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做了大量工作,被人们誉为"实干家。"
上世纪80年代,改革的春风吹进了马湖峪村,村里人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再也呆不住了,纷纷走南闯北,奔东走西,做起了自己的小买卖。当时,张宏强还没有明白过来,继续着他的生活:种好自家的地,守好自己的摊。当看到一部分村民从外边回来,谈着新鲜的事情,且生活水平一天天好起来,有人就问他:"张书记,你说咱们的生活也能过成那样吗?"张宏强没能回答上来,他彻夜未眠。"不能带领群众富起来,就自己先干出点名堂来。"在种种原因之下,张宏强辞掉了村支书,开始了在生意场上的又一次"摸爬滚打"。他当过小工,做过货郎,经受了无数的困难与挫折。从1992年开始,张宏强用自己的一些积蓄先后在镇川街上开办了棉布批发部和防寒服面料批发部,凭着他特有的执着劲,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生意越做越红火,他也成了闻名一道川的"百万富翁",被生意人称为"棉布老板"。
然而在他看来,一人富了不算富。如何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
迎难而上挑重担
马湖峪村是个有近1200人的大村,从92年起先后更换了两任村干部,但是越换越乱,村内道路狭窄不平,长年账务不清,土地撂荒无人管,"三提五统"征收难,问题越陷越深,矛盾越积越多,村民意见越来越大,成了远近闻名的"烂杆村"。1999年春,镇党委派出的工作组整建该村时,发现存在问题之多、群众意见之大让工作组的同志们十分吃惊,如何选出一个好支书,配强一个好班子成了当务之急。经过走访群众,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张宏强能担起这副重担。当找到忙生意的"张老板"时,却遭到了他的老伴和儿女们坚决反对。老婆孩子齐上阵,对他做思想工作:"村里有的是能人,你年纪也大了,再说咱这生意也离不开你啊。"张宏强的思想也十分矛盾,一边是自己红火的生意,一边是群众的生活还在温饱线上下浮动,他开始犹豫了。又是一年的秋收时节,当他听到大家仍在议论撂荒地时,他终于下了决心,不顾家人的阻拦,毅然决定出任村支部书记。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张宏强现在还有点激动:"这么多年了,群众还记得我,组织还记得我,我没有理由让他们失望啊。"他在第一次党员大会上说:"这个家我来当,不改变马湖峪村的贫穷面貌我势不罢休"。张宏强上任后憋足了一股劲,把全部精力首先放在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他召开两委会研究制定分地方案,解决了多年来撂荒地的问题。他通过多方协调,最终让连年干旱的水浇地重新得到灌溉。村上帐务不清是当时导致干群关系紧张、村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的直接原因。张宏强暗暗下定决心,就是脱几张皮,也一定要解决这一恶性顽症。他白天里进张家的门好言相劝,夜里进李家的屋苦口婆心,村里村外兑现拖欠款。有人躲他,他穷追不舍;有人胡搅蛮缠,他晓之以理;有人骂他,他笑脸相迎,动之以情;有的没钱,他给借上;有的实在困难,他给垫上……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冬一春的劳心工作终于兑现了十几万元的陈年旧帐。村民们都说:"张书记这人,我们大家服了"。
致富思进奏新篇
要致富修公路。2001年春节刚过,张宏强谋划着拓宽公路的事,他的想法得到全村人的大力支持。说干就干,村民们投工投劳,他则忙着跑资金。为确保工程质量,他每天坚守在工地上,中午从来不回家,饿了吃口干馍,渴了喝口凉水,硬是让原来不足3米宽的涵洞加宽至十米,2.5公里的村公路铺上了10公分厚的石子,一条宽畅的石子路通了。开机械的司机背地里称他为"憨老汉",村民们则高兴地说:"再也不要为卖东西发愁了,老张为我们办了件实事啊!"。只是,原本就有肺气肿的张宏强却因此大病了一场。
家家用上放心电。2002年,作为村支书的张宏强跑上跑下,争到农电网改造这个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0多万元,其中国家电力扶贫资金30万元,群众投工1400多个,无偿砍伐树木500多株。全村新安装三个大容量变压器,栽电杆97根,安装入户电表225块、动力电表9块,电价由原来的0.8元/度,降为0.49元/度。可是谁能想象在该项目的实施中,老张受苦受累不说,还被一无理村民当面辱骂,年近七十的老汉难过的哭了。而当镇派出所要拘留该村民时,老张还为其求情,多么宽广的胸怀啊!
户户喜吃自来水。马湖峪村原来只有一口露天水井,该井水是地下渗上来的盐碱水,苦涩难吃。但就是这样的水,村民们还得天不亮就起来排队,往往为争水而闹矛盾。每到夏季干旱时节,群众只能吃大河的水。精明能干的张宏强,首先自己垫资组织精壮劳力试着打深井,第一口打下去36米,仍不见水,白花了1万多元。老张急在脸上,痛在心里,可他没有气馁,另选井址继续打,终于一股甘甜的井水冒了出来。为保证全村的吃水,他又打了第二口井,村民们终于不用为水发愁了!为了让村民们能象城里人那样吃上自来水,张宏强又开始四处奔波、八方求援,争得国家投资22万元,群众自筹10万元,建起了可蓄水100立方米的水塔一座,修建机房安了11千瓦电机及多极水泵,铺设了1500多米输水管道。2003年6月11日是全村人都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试水成功,全村人吃上了清凉卫生的自来水,结束了多少年来吃水难的历史。
孩子坐进新楼房。过去的马湖峪小学是个烂大院,条件十分落后。2004年春,镇党委、政府决定在马湖峪新建六村联办学校,张宏强喜出望外,晚睡早起,走家串户做征地工作,保证校建工程顺利实施。开工以来,他寸步不离工地,不吃工程队的饭,不喝工程队的一桶矿泉水,为把好工程质量关,他曾用称称过水泥、沙子的比例。由于他把关太严,承包工队经常和他闹别扭。有人不解地问他为啥?他说:"这所学校是我们下一代的命根子。"炎炎夏日,过度操劳的张宏强终于昏倒在工地上。在医院的病床上,他一直惦念着工程的进展情况,老伴,儿女看着他病痛的样子心疼地说:"都快七十的人了,还这么奔波劳累,图啥呀?"他却一笑了之,吊了几天液体就又回到学校的建筑工地上。新的教学楼落成了,400多名学生高高兴兴地搬进了舒适的新教室。可他又在谋划上暖气的资金。2005年元月,正是寒冬数九天,他携同各理事向走出去赚了大钱的同乡人捐资5万多元,落实了新教学楼安暖气的资金。
师生们刚搬进新楼,张宏强又开始了旧校院改造。投资两万多元,把一排窑洞建成党员活动室、支部、村委办 公室,另一排则改建成红白理事会,为全村群众提供便利。一位老党员深有感触地说:"张书记近几年出力了,为村上办了不少好事,大伙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一心为民展宏图
自1999年10月上任以来,张宏强带领全体村民抓经济、调产业,搞二、三产业、抓退耕还林,发展养殖业,推广地膜种植,试种温棚蔬菜,使全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760元增长到2004年的1360元,平均每年增加120多元。在这背后,他付出了多少心血,自己也说不清。但张宏强并不满足,谈到下一步的打算,他总有说不完的话:"村民们现在的居住条件还很差,对此要进行统一规划建设,争取和城里差不多;部分坝系也还要进一步维修,确保50多亩水地能见效益……"
几十年来,张宏强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他舍小家顾大家,富有责任感,任劳任怨,只讲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生活不考究、工作不马虎。他订了这样一条制度:县、乡干部就餐,村干部不许陪客。就是外出跑项目,他也总是2元一碗素面。在马湖峪村有一家驴肉馆是远近闻名的,城里人专门跑到这里吃饭,而马湖峪村办公室就在这家驴肉馆的对面,可这家饭馆的老板却说:"张书记他几年了也没在这儿吃上几顿。"而面对群众,不管是家庭矛盾、邻里纠纷、还是生产、生活困难,他都热情帮助,慷慨解囊。
有人说张宏强"憨",是的,他丢下镇川的门市不管,每年损失数万元,老伴、儿女住镇川,他一个人自己做饭,"棉布老板"他不干,偏偏回家当村官,你看老汉有多"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