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

高西沟简介

高西沟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米脂境内无定河以东,县城北20公里处,全村126户、522人,总土地面积4平方公里(6000亩),总耕地面积4533亩。

 

生态家园——高西沟

 

昔日“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害,十年九不收”。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现在是“山青、水秀、果香、村美”。全村有40架山、21条沟,治理程度为78%,林草覆盖率达64%。在西部大开发的新时期,高西沟走上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良性循环的路子,林、草(畜牧)、田形成了“三二一”的生态产业结构。“高山远山森林山,近山低山花果山,坡洼路旁全绿化”是“林”的真实写照。全村现有林地2253亩,占49.7%,其中生态林1660亩,经济林793亩。羊草畜牧业是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现有草地1500亩,占33.1%,在家80%的农户具备“棚、场、槽、窖、机、池”配套饲养条件,为发展羊草为主的畜牧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现有的777亩基本农田,占17.1%,其中380亩为人造小平原和宽幅梯田,397亩为可以节节拦截、层层分解洪水流量,每处都有蓄水塄的台坝堰窝地。生态家园式的生产结构使高西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被誉为“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

从五十年代初,高西沟就开始了以水土保持为主的综合治理工程,把荒芜贫瘠的山沟治理成为全国水土保持的先进典型。1962年,《人民日报》发表关于高西沟的调研文章,提出“水土保持是发展山区生产的生命线”。1965年,高西沟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大寨式的典型。

从五十年代末开始,高西沟逐步确立了因地制宜、合理用地、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坚持山、水、田、林、路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实施农、林、牧各占三分之一的经营模式,到1978年,基本形成“三三制”,使高西沟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经济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和变革,开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建设的先河,走出了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现在,高西沟肩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建设的使命,围绕“定规划、兴产业、抓机遇”的思路,稳妥有序、快速推进。

 

高西沟基本经验和创业精神

 

在高西沟人用血汗换来的青山绿水的记忆中,形成了高西沟经验和高西沟精神。其经验是:综合治理,保证水土不流失;打坝淤地,保证退耕不反弹;多种经营,保证收入不减少。其精神是: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坚韧不拨、改天换地的愚公精神;尊重科学、因地制宜的求实精神;不断探索、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